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发布日期:2019-04-15 更新日期:2022-05-20 浏览次数:0
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北京、面向全国,为满足氢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核能等新能源行业发展需求,培养具备扎实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文化修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具备终身学习、团队合作与沟通等可持续发展素质,能在新能源开发利用、氢燃料电池汽车、智慧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从事研发、设计、生产、管理、营销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特色
专业优势
作为全国首个以氢能为主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导向,秉承“崇尚实践、知行并重”的育人理念,依托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多个校企共建创新实践基地,积极开展大学生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实培计划等创新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技能、工程设计能力和科技创新意识,形成了实践育人的人才培养特色。
优秀师资队伍
本专业拥有一支由国家杰青、长江学者领衔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北京市长城学者1人、北京市高创计划领军人才1人、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市级人选1人等,近年来本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北京市高水平创新团队”和“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优秀教学团队”。
学科平台
本学科拥有能源动力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清洁能源技术,085807),依托中关村能源工程智能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深水油气管线关键技术与装备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氢能研究中心,形成了新能源应用技术与装备、能源高效利用与节能减排技术及装备等研究方向,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科研项目近20项,北京市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等省部级课题30余项,企业横向课题80余项,各类项目到校科研经费4000余万元,获省部级科技奖8项。此外,本学科具有机械工程学术学位硕士生培养资格和能力,并参与机械工程领域博士授权建设单位的建设工作。
课程体系
本专业设计了“厚基础、宽领域、强实践”的实践育人培养模式,构建了“氢能为主,兼顾其他类型新能源”的课程体系,突出了“制氢-储氢-输氢-加氢-用氢”全过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特色。以强化工程设计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创建了“多层次实验”、“多场景实习”、“多方面设计”、“多领域实训”四年不断线的立体实践教学体系,着重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意识。
实践教学基地
本专业校外实践教学依托学校分别与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和中关村氢能产业科技园共建的校企产学研合作基地,以及学校与燕山石化共建的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并与中国氢能联盟、中国新能源联盟相关企业共建实践基地,为专业提高工程教育质量、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及学科竞赛的水平提供有力保障。
主干课程
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制氢方法与工艺、储氢设备设计、纯氢与掺氢输送工艺及设备、加氢站系统设计及应用、智慧氢能系统、氢燃料电池、氢能安全检测及控制技术、其它新能源利用原理与技术等。
国内读研
本专业每年为考研的学生提供各种考研指导,辅导学生积极备考,预计每年超过20%的学生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院校包括: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科技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江苏大学、福州大学等。
出国(境)深造
专业与英国爱丁堡大学开展“4+1”、“2+2”、“2+3”国际合作交流,与英国赫瑞瓦特大学“2+2”双学位合作项目,为学生拓展国际视野创造有利条件。专业每年均有学生到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外知名学府留学深造,包括康奈尔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阿德莱德大学、纽芬兰纪念大学、曼切斯特大学等。
就业前景/就业单位
是全国首个以氢能为主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的专业,有良好的办学条件,行业有前景,国家有需求,且契合地方发展,这些使得本专业毕业生有很好的就业前景,主要就业单位有:中国石化燕山石化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金风科技、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天海工业有限公司、北京派瑞华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环宇京辉京城气体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中科富海低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科泰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海德利森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太阳能研究所、北京兆阳光热技术有限公司等。